摘要:欧洲不乏优秀又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是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引起广泛争议的作家。
欧洲不乏优秀又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是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引起广泛争议的作家。
据百度百科资料,赫塔·米勒,德国女作家和诗人,1953年8月17日出生于罗马尼亚西部蒂米什县小镇尼特基多夫。她的作品政治性很强,像《呼吸钟摆》描写了二战后在苏联战俘营的德国人的生活,这种敏感的政治题材妨碍了她在东方的传播。目前她的大多数作品已在中国大陆出版。2009年10月8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作品
迄今为止,米勒前后发表22部著作。但据记者了解,在中文版小说引进上,2010年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协同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一套10本她的书:《心兽》《今天我不愿面对自己》《狐狸那时已是猎人》《呼吸秋千》《人是世上的大野鸡》《低地》《一颗热土豆是一张温馨的床》《镜中恶魔》《国王鞠躬,国王杀人》《托着摩卡杯的苍白男人》[1]。目前有1999年台湾引进的一部小说,译名为《风中绿李》(大陆译名:《心兽》)。《译林》杂志2001年第6期上,介绍过《黑色的大轴》。今年,她有一部小说新作在德国风行,直译名为《呼吸的震荡》;现已被提名年度德国书业奖,这项代表德语文坛最高水平的年度评奖结果,在10月13日开幕的法兰克福书展期间揭晓。
米勒在德国文坛享有极高的声誉,她的作品获奖无数。她擅长描写罗马尼亚裔德国人在苏俄时代的遭遇,她的作品总能从内心出发,并带着较为浓重的政治色彩。米勒的大部分作品都以德语写成,但是包括《护照》、《绿梅树的土地》、《单腿旅行》在内的不少作品被翻译成了英语、法语以及西班牙语。《绿梅树的土地》曾经还获得10万欧元的大奖。她表示,生活在德国,并不能抹去她过去的经历。
获诺奖引争议
米勒2009年10月8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德国女作家和诗人赫塔·米勒。瑞典文学院在颁奖决定中说,米勒的作品兼具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一无所有、无所寄托者的境况。米勒将获得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的奖金。赫塔·米勒获诺贝尔文学奖,却引起了争议,出现两种评论:
反面:德国批评界对米勒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反应是一开始都承认没有料到米勒会得奖,有的批评家甚至称,惊讶得差点从椅子上摔下来。但转眼间又说,米勒获奖是实至名归,理所应当。德语媒体的相关评论,谈政治内涵的多,谈艺术成就的少。最有趣的是德国“文学批评教皇”拉尼茨基的点评:“我不想谈那个赫塔·米勒。再见!”
正面:德国总理总理默克尔称米勒“缘于极权、压迫、恐惧的生活经历的伟大文学,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气”,“米勒在德国找到了故乡”。
德国总统科勒说:“为了抗拒遗忘而写作,提醒人们认识到自由的价值。在东欧剧变二十年后的今天,米勒的获奖具有特殊的意义。”
欧洲通 欧洲通微博 欧洲旅游 欧洲文化 欧洲经济 欧洲新闻 欧洲体育 欧洲产业 欧洲酒店 欧洲艺术 日本通 日本娱乐 日本时尚 日本新闻 日本经济 日本旅游 日本都道府县 日本动漫 日本樱花 日本酒店 日本科技 日本留学 日本通微博 澳洲通 澳洲经济 澳洲产业 澳洲通微博 台湾通微博 美能博
Copyright © 2013-2014 欧洲通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2011161号-1
网友都在说